二十世紀末,Howard Gardner教授質疑從心理或智力測驗來論定一個人的智慧後,提出了對人類智慧的新見解:「多元智能」。他從古今中外許多人類的表現中,發現傳統被教育界所奉為圭臬的心理測驗、智力測驗,只能說明某一小部份的智能,因此,他先歸納出七項智能的表現;在後續的著作中,他又確定了第八項的智能,並提出是否還有其他智能存在的可能性。這種見解,被許多相信「因才施教」的教育人員運用在教育現場,也的確發現它對學生的啟發與刺激,是不同以往制約學生表現的學習方式。因此,從多元智能的觀點施行教學,看待教育,會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潛力的新教育觀。
根據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八項多元智能介紹如下
* 語言智能: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或書寫文字的能力。如說故事者、演說家、政治家、詩人、劇作家、編輯或記者。
* 數學—邏輯智能:有效地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。如數學家、稅務會計、統計學家、科學家、電腦程式員或邏輯學家。
* 空間智能: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,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。如獵人、偵察員或嚮導、室內裝潢師、建築師、藝術家或發明家。
* 肢體—運作智能: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,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。如演員、運動員或舞者,工匠、雕塑家、機械師或外科醫生。
* 音樂智能:察覺、辨別、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。如音樂愛好者、音樂評論家、作曲家、音樂演奏家。
* 人際智能: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、意向、動機及感覺的能力。如影響一群人。
* 內省智能:有自知之明,並據此做出適當行為的能力。
(經營多元智慧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/Thomas Armstrong/遠流/1997)
* 自然觀察:能辨認及分類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物種----包含植物類和動物類----的特長。
(再建多元智慧----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運用/Howard Gardner/遠流/2000)
教師要如何看待多元智能呢?
在觀念上要建立:
1. 認為「人生存必有其價值」。
2. 教育是透過教學,使學生學習其應用的能力。不會應用,學習是枉然。
3. 每一個人都不同,所以教學方法要不斷嘗試與調整,才能讓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表現的型態。
4. 考試與測驗是壓抑人表現的方式,所有學生的能力,要在真實情境中看到他們應用,才是真正的能力。
5. 「多元智能」並非另一種學科分類,也不是貼標籤的另一種名稱。他是人類的表現名稱。
6. 追求理解的教育,是多元智能最重要的教育核心理念。
在教學上要建立:
1. 嘗試用多元智能的思考,設計教學,以給予學生多元的刺激與機會。
2. 鼓勵學生運用自己選擇的方式,表達對於學習的理解。
3. 運用主題學習的方式,讓孩子整合自己的能力,並表現出來。
4. 從觀察中了解學生學生真實的能力,並記錄之,讓這份紀錄隨時提供教師自己的反省回饋,也能與家長溝通說明。
5. 教師要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,真正喜歡學習。因此,教師要帶頭學習成長,讓學生模仿。
運用多元智能的觀點進入教學現場,不管是學習環境、學習材料、學習方式,都要豐富與多元;學習的時間規劃,也要保有學生探索的時間與交流的機會;讓學生在學習時,選擇表現形式表達自己對這個課題的理解程度。這是跟以往不同的教學觀。這本書透過許多文學作品,設計多元智能的教學活動,無疑是希望能被教師運用,並發展更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,讓我們這一波的教育改革,真正做到「追求理解,超越教化」的目標。
參考書籍:
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/ Howard Gardner/信誼/1997
超越教化的心靈----追求理解的認知發展/Howard Gardner/遠流/1997
再建多元智慧----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/Howard Gardner/遠流/2000
經營多元智慧----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/ Thomas Armstrong/遠流/1997
因才施教─開啟多元智慧,破除學習困難的/ Thomas Armstrong/遠流/1998
多元智慧的教與學/Linda Campbell,Bruce Campbell,Dee Dickinson/遠流/1998
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----六所中小學的成功實例/Linda Campbell,Bruce Campbell /遠流/2000
7 Brians 怎樣擁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/Michael Gelb/大塊文化/1999
關於Howard Gardner 教授
Howard Gardner 目前是哈佛教育研究所的認知與教育學教授。他也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合聘教授、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合聘的研究教授,同時也是零方案執行委員會主席及高級主管。他於 1971 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(發展心理學)博士學位,曾在哈佛醫學院及波士頓大學失語症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。
Gardner 教授獲得眾多學術榮譽。2004 年獲得以英語為第二外國語之英語教師總統獎章、哈佛大學醫學倫理之 George W. Gay 講座獎以及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頒授的名譽教授頭銜。近年獲得經費補助的研究專案包括:
Good Work and the Contemplative Mind ( 2001-2004 ) 及 Christian A Johnson Endeavor Foundation: Humane Creativity in the Young Professional ( 1998-2006 )。
Gardner 教授寫過 21 本書,最知名的是《Intelligence Reframed: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》( 1999, New York: Basic Books ),曾被翻譯成 13 種文字;而另一本書《Changing minds: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hanging our own and other people's minds》( 2004, Boston: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) 則被譯為 9 種文字。他也和其他人共同著作了幾本書與專題論文,並編輯了數本書籍及期刊。他曾在發展心理學、神經心理學、教育學、美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 394 篇文章,也在通俗刊物上發表 273 篇主題文章、概論及書評。
Gardner 教授曾擔任國家教育學院 1993-1997 年間的副主席,目前則是美國希伯來學院諮詢委員會、Gene-Media 論壇及社論諮詢委員會及 Daidalus 的副主席。
Gardner 教授曾任職 National Geographic World Magazine (1976)、擔任波士頓退伍軍人行政醫學中心 (1991-1993) 心理諮商師,也是哈佛零方案的共同主持人 (1972-2000)。
4/10/2006
4/04/2006
L.羅恩 賀伯特和學習技術
學習技術是應用教育協會的基本元素。學習技術是用來產生對學習這個主題本身的精通熟練。它不是一個記憶術,語音學的閱讀計畫或其他學習或其他「學習輔助」,它包含了由L.羅恩 賀伯特在「個人如何學習」這個主題的一個廣大的發現。這是他以40年教育者的經驗所發現的。從那些發現,產生了實際的技術程序及方法,給予一個人理解任何主題的工具。賀伯特先生的作品,對學生行為的根本原因,提供了獨特的見解。
為什麼學生輟學?為什麼那麼多學生毫不猶豫的說他們「討厭學校」?是什麼導致一個學生去喪失對一個主題的興趣,而變成受挫且不能專心,變成茫然?為什麼學生不能夠在工作或生活上去應用他們學習過的事情?
賀伯特先生的研究集中在基礎的法則及原理,其能夠解決任何學習困難,不管它可能看來多麼沒希望。這些發現,可以使得成千上萬個學生有能力去掌控他們的教育。當羅恩開始了解到「一個錯誤學習的字在生活上的影響」,他開始在1920年代關心起教育。在那時,他正在關島當地學校教英文。他強調兩個重點:第一,他期許他的學生去充分理解在他們國家之外的世界範圍。第二,他要他們了解讀寫能力對於參與那個世界有多重要。
孩子們沒有一點機械運輸的經驗,為了傳達有關陌生的鐵路火車的概念給他們,所以他栓起三或四個一起的大牛車。這個成功的實驗,其內在的理論,對他之後的工作證實是很重要的。他已直接發現學習過程的重點,訊息如何被吸收地最好,及造成無聊及憤怒學生的原因。
在1938年,賀伯特先生為教育基本原則畫出輪廓,並陳述教導外語應遵循的教育基本原理,這是從他對考試系統的觀點,到實際練習程序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他介入軍方人員之直接教育,並改寫指導教材。在他航海書中開場的註解裡,他提出忠告:「無法學習定義,會導致之後的解釋不能包含這些定義。的確,在任何學習中,最重要的因素是對於某些字義的了解。」
在1950年,他發表更近一步的演講,關於教育上有效的方法,澄清教育的目標及目的,和此科目上基本的公理。「在教育上保持高標準的自决力比保持制度重要。」他陳述。這個有先見之明的觀察,比現代教育改革的努力要更早四十年,而且也早於最近強調教導學生以他們被教導的概念來推理。
早在1960年代,賀伯特先生已完全看到教育水準的下降,正大大地影響著他要教導的人們的學習能力。他對此衰退的調查,以及研究關於教育的基本法則,導致學習技術的領域裡的一個革命性的發展。他在這方面的演講被紀錄下來,而這些便形成了教導與學習的整套方法的基礎。
當在世界各處的教育者學習到賀伯特先生的重大發現,他們開始去利用這些在他們的工作上。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、全球的社會改善運動的根基----應用教育協會。
由於賀伯特先生的發現及發展,教育品質成為每一個想要的人可得的。應用教育協會是在這世界上使L.羅恩 賀伯特的教育方法可獲得的組織。
為什麼學生輟學?為什麼那麼多學生毫不猶豫的說他們「討厭學校」?是什麼導致一個學生去喪失對一個主題的興趣,而變成受挫且不能專心,變成茫然?為什麼學生不能夠在工作或生活上去應用他們學習過的事情?
賀伯特先生的研究集中在基礎的法則及原理,其能夠解決任何學習困難,不管它可能看來多麼沒希望。這些發現,可以使得成千上萬個學生有能力去掌控他們的教育。當羅恩開始了解到「一個錯誤學習的字在生活上的影響」,他開始在1920年代關心起教育。在那時,他正在關島當地學校教英文。他強調兩個重點:第一,他期許他的學生去充分理解在他們國家之外的世界範圍。第二,他要他們了解讀寫能力對於參與那個世界有多重要。
孩子們沒有一點機械運輸的經驗,為了傳達有關陌生的鐵路火車的概念給他們,所以他栓起三或四個一起的大牛車。這個成功的實驗,其內在的理論,對他之後的工作證實是很重要的。他已直接發現學習過程的重點,訊息如何被吸收地最好,及造成無聊及憤怒學生的原因。
在1938年,賀伯特先生為教育基本原則畫出輪廓,並陳述教導外語應遵循的教育基本原理,這是從他對考試系統的觀點,到實際練習程序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他介入軍方人員之直接教育,並改寫指導教材。在他航海書中開場的註解裡,他提出忠告:「無法學習定義,會導致之後的解釋不能包含這些定義。的確,在任何學習中,最重要的因素是對於某些字義的了解。」
在1950年,他發表更近一步的演講,關於教育上有效的方法,澄清教育的目標及目的,和此科目上基本的公理。「在教育上保持高標準的自决力比保持制度重要。」他陳述。這個有先見之明的觀察,比現代教育改革的努力要更早四十年,而且也早於最近強調教導學生以他們被教導的概念來推理。
早在1960年代,賀伯特先生已完全看到教育水準的下降,正大大地影響著他要教導的人們的學習能力。他對此衰退的調查,以及研究關於教育的基本法則,導致學習技術的領域裡的一個革命性的發展。他在這方面的演講被紀錄下來,而這些便形成了教導與學習的整套方法的基礎。
當在世界各處的教育者學習到賀伯特先生的重大發現,他們開始去利用這些在他們的工作上。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、全球的社會改善運動的根基----應用教育協會。
由於賀伯特先生的發現及發展,教育品質成為每一個想要的人可得的。應用教育協會是在這世界上使L.羅恩 賀伯特的教育方法可獲得的組織。
理解是學習成功的關鍵
一、學習是與生俱來的需求
近年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均發現︰胎兒在媽媽的肚子中,便有感知外界的能力,音樂、父母說話的聲音、環境的聲音,都會讓胎兒有所反應;父母以及周圍人群的情緒波動,也是胎兒對外界感知的一種來源。因此,市面上所強調的「胎教」,包含音樂、飲食、情緒紓解等,都是在「胎兒能學習」的立基點建立。
胎兒與嬰兒有感知能力,並能透過這些能力達到認識周圍世界,進而能生存的重要目的,因此,「學習」是與生俱來的需求,這些需求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新的能力,而使生存更容易。學齡前的孩子,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顯著。他們透過感官與遊戲,慢慢建立對世界的掌握力,所以他們對於不了解的文字、語言、符號、圖像、意涵等,都有追根究底的行為表現。這時,父母與長輩,多半也以寬容與耐心來協助孩子的理解,進而輔助孩子學習。
一但進入小學,所有大量的知識,伴隨科目劃分以及作業練習,造成學習的變質,失去原本學習的真義,這時父母往往希望贏在起跑點,以為孩子能覆誦的內容越多,就越表示學習的狀況越好,卻沒想到這種知識的大量獲取,與理解和應用的階段,還有一大段距離,甚至把孩子對於學習的熱誠慢慢澆息,造成未來對於生存能力的缺乏,這是很可惜的事。
如果學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我們就要致力於讓學習達到理解與應用的地步,學習的意義才會展現。學習一大堆不能應用的知識,還不如不要被這種知識牽絆。曾經有一位媽媽疑惑的提出︰所有知識都已經是歷年專家學者所研發出來最經典簡約的內容,讓孩子直接學習這些知識就好了,何必要繞一大圈,帶孩子作那麼多的活動,又要體驗,又要遊戲,這不是太浪費時間跟精力了嗎?這說明大家對於學習的初步概念,停留在記憶與覆誦便是學習。只是,學了這些最精華的經典知識,卻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,這樣的學習有何真正的意義?
所以,喚回孩子對於學習的需求,讓孩子理解學習的本質,以及自身的掌握力,將有助於學習的進步。這樣,才能讓人透過學習,達到生存的目的。
二、理解是學習成功的關鍵
學習的要素是理解,透過感官的運作,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。所有文字與語言,都是為了達成理解所使用的工具。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與觸覺,都是達成理解的重要關鍵,要了解事物運作的狀況,還可以運用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肢體動作、作模型、畫模型圖、玩家家酒、捏黏土、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學習,一但理解了意義,並能在生活中應用,這樣的能力將不會消失。
透過戲劇活動,孩子親自用肢體與感官示範出學習的內容,他會對於人物的模樣與行為,有更真實的掌握;對於閱讀的內涵,會有更深層的思考;對於文字和語言的表達,也得到應用的機會。這是因為對於文字背後蘊含的意義達到完全的了解,才能作到的程度。
在戲劇活動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是學習的贏家,每個孩子可以透過示範,包含模仿與自己創作的示範,建立對於事物的理解。更可以透過群體合作,達到相互溝通與相互學習的機會,這是未來生活需要擁有的能力。
所以,戲劇活動並非是上台演出而已,更重要的是︰它是學習的利器。有一位媽媽曾經分享她利用戲劇協助孩子理解數學的經驗︰她的孩子剛上小一時,回家跟媽媽說不懂數學。這下子媽媽可煩惱了,後來想起孩子從小跟她玩演戲,不如就用演戲的方式試試看,他們每題應用題都演一次,演完之後,孩子就鬆了一口氣說︰我懂了!後來演出數學題內容變成媽媽幫忙孩子複習功課最好的方式。
如果在學校就能教孩子用這種方式學習,孩子就不會在回家後,還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去理解學校以教過的內容,這是學校應該負起的責任。只是,這種方式,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體認並應用,才能真正協助學生的學習。
三、觀察學生與教學活動帶領,是教師的重點
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就會出現理解或不理解的現象。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一定會發現︰如果老師的用語稍微艱澀一點,孩子會露出茫然的表情;如果為了趕課而缺乏讓學生回饋的機會,會發現第二天有很多學生都忘了教過的內容。我們在上課時,也常常要學生「看老師,不要看別的地方!」、「專心上課,不要在紙上畫畫。」其實這些現象,都是學生不理解學習內容的表現。
老師在教學時,同時觀察學生的行為,找到學生不理解的關鍵,並立刻給予澄清,或是讓學生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程度,這樣,班級學習的氣氛自然大大提昇。
但是,需要教學的內容實在太多了,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,因為識字量還不夠,生活體驗也比較不足,所以,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,讓學生又有興趣,又能透過活動達到理解的層面,便是教師的重點。
戲劇活動便是能讓幼稚園以上的孩子都感興趣的方式。也許大人會覺得︰那只是孩子在玩家家酒而已。但是就是這麼自然有趣的活動,讓孩子馬上提高興趣,專心學習,並從中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,使每個孩子的潛能都可以發揮。
所以,我們要對戲劇進入教學的觀念重新調整,了解它是協助學習,幫助理解與擴展應用空間的好方法,不僅僅在「戲劇」有它的原本地位,在「教育」方面,更有不可忽視的潛力。
老師可以透過創作性戲劇,將任何有人物、有情境、有衝突、有情節等各種學習的內容,運用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覺)與肢體動作,作全體或局部的呈現;在過程中,學生便要進行理解與應用,老師也隨時給予指導,針對需要調整的地方給予意見,做得好的部分給予鼓勵。
戲劇教學中許多要素,包含指導語以及按步就班的活動設計,以及場地的考量等,都是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的重點。它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,這比「教案設計比賽」、「教學創新活動」更紮實,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。
四、每個人都能快樂的學習
學生和老師,每天的情緒都很快樂、願意挑戰自己的能力、願意面對多變化的環境,班級的氣氛自然好。也許這種班級有些吵,也許老師需要更有耐心的觀察學生與協助學生,但是,這也正是從事教育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。長久以來,我們的教學被簡單化、制約化,教學只有「教,練習,然後考試,算分數」,到大學都是如此。這並不是教育的好現象。
創作性戲劇卻能改變教室的氣氛,讓教師每天都有好心情;有好心情,對學生的指導語自然會較活潑,更可以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的層面。學習可以快樂,但也需要達到學習的效果;寫了一大堆學習單,看起來老師很會設計,學生卻唉聲嘆氣,這不是學習;或是老師想了很多的遊戲讓孩子玩,最後卻本末倒置,孩子只記得遊戲,不記得學習內容,這樣只有「快樂」沒有「學習」,這也是這一波教改的隱憂。
學習本來就可以很快樂,快樂在於理解後的充實與成就感,不是給糖果、給貼紙所造成的。透過創作性戲劇,讓孩子真正享受理解的快樂,發揮自己的潛能,更從中應用所理解的內容,發揮創造力。
曾經有一位美國孩子,跟台灣學生一起上我的文學創作課,他可以聽簡單的中文,但是只會用英文寫作。我們在上課時,運用創作性戲劇,把故事的內容仔細的揣摩一遍,玩了一兩次後,他很開心,也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,最後寫的短文,雖然用的是英文,卻抓住故事的要素,以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。這是學習。
如果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,教師何樂而不為?
希望大家知道運用創作性戲劇在教育上的意義,以及對於學生學習的幫助,每天都跟孩子一起享受在快樂學習的殿堂,讓生活充滿充實與歡樂。
近年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均發現︰胎兒在媽媽的肚子中,便有感知外界的能力,音樂、父母說話的聲音、環境的聲音,都會讓胎兒有所反應;父母以及周圍人群的情緒波動,也是胎兒對外界感知的一種來源。因此,市面上所強調的「胎教」,包含音樂、飲食、情緒紓解等,都是在「胎兒能學習」的立基點建立。
胎兒與嬰兒有感知能力,並能透過這些能力達到認識周圍世界,進而能生存的重要目的,因此,「學習」是與生俱來的需求,這些需求都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新的能力,而使生存更容易。學齡前的孩子,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顯著。他們透過感官與遊戲,慢慢建立對世界的掌握力,所以他們對於不了解的文字、語言、符號、圖像、意涵等,都有追根究底的行為表現。這時,父母與長輩,多半也以寬容與耐心來協助孩子的理解,進而輔助孩子學習。
一但進入小學,所有大量的知識,伴隨科目劃分以及作業練習,造成學習的變質,失去原本學習的真義,這時父母往往希望贏在起跑點,以為孩子能覆誦的內容越多,就越表示學習的狀況越好,卻沒想到這種知識的大量獲取,與理解和應用的階段,還有一大段距離,甚至把孩子對於學習的熱誠慢慢澆息,造成未來對於生存能力的缺乏,這是很可惜的事。
如果學習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我們就要致力於讓學習達到理解與應用的地步,學習的意義才會展現。學習一大堆不能應用的知識,還不如不要被這種知識牽絆。曾經有一位媽媽疑惑的提出︰所有知識都已經是歷年專家學者所研發出來最經典簡約的內容,讓孩子直接學習這些知識就好了,何必要繞一大圈,帶孩子作那麼多的活動,又要體驗,又要遊戲,這不是太浪費時間跟精力了嗎?這說明大家對於學習的初步概念,停留在記憶與覆誦便是學習。只是,學了這些最精華的經典知識,卻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,這樣的學習有何真正的意義?
所以,喚回孩子對於學習的需求,讓孩子理解學習的本質,以及自身的掌握力,將有助於學習的進步。這樣,才能讓人透過學習,達到生存的目的。
二、理解是學習成功的關鍵
學習的要素是理解,透過感官的運作,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。所有文字與語言,都是為了達成理解所使用的工具。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與觸覺,都是達成理解的重要關鍵,要了解事物運作的狀況,還可以運用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肢體動作、作模型、畫模型圖、玩家家酒、捏黏土、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學習,一但理解了意義,並能在生活中應用,這樣的能力將不會消失。
透過戲劇活動,孩子親自用肢體與感官示範出學習的內容,他會對於人物的模樣與行為,有更真實的掌握;對於閱讀的內涵,會有更深層的思考;對於文字和語言的表達,也得到應用的機會。這是因為對於文字背後蘊含的意義達到完全的了解,才能作到的程度。
在戲劇活動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是學習的贏家,每個孩子可以透過示範,包含模仿與自己創作的示範,建立對於事物的理解。更可以透過群體合作,達到相互溝通與相互學習的機會,這是未來生活需要擁有的能力。
所以,戲劇活動並非是上台演出而已,更重要的是︰它是學習的利器。有一位媽媽曾經分享她利用戲劇協助孩子理解數學的經驗︰她的孩子剛上小一時,回家跟媽媽說不懂數學。這下子媽媽可煩惱了,後來想起孩子從小跟她玩演戲,不如就用演戲的方式試試看,他們每題應用題都演一次,演完之後,孩子就鬆了一口氣說︰我懂了!後來演出數學題內容變成媽媽幫忙孩子複習功課最好的方式。
如果在學校就能教孩子用這種方式學習,孩子就不會在回家後,還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去理解學校以教過的內容,這是學校應該負起的責任。只是,這種方式,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都能體認並應用,才能真正協助學生的學習。
三、觀察學生與教學活動帶領,是教師的重點
學生在學習過程中,就會出現理解或不理解的現象。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一定會發現︰如果老師的用語稍微艱澀一點,孩子會露出茫然的表情;如果為了趕課而缺乏讓學生回饋的機會,會發現第二天有很多學生都忘了教過的內容。我們在上課時,也常常要學生「看老師,不要看別的地方!」、「專心上課,不要在紙上畫畫。」其實這些現象,都是學生不理解學習內容的表現。
老師在教學時,同時觀察學生的行為,找到學生不理解的關鍵,並立刻給予澄清,或是讓學生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程度,這樣,班級學習的氣氛自然大大提昇。
但是,需要教學的內容實在太多了,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,因為識字量還不夠,生活體驗也比較不足,所以,設計有意義的教學活動,讓學生又有興趣,又能透過活動達到理解的層面,便是教師的重點。
戲劇活動便是能讓幼稚園以上的孩子都感興趣的方式。也許大人會覺得︰那只是孩子在玩家家酒而已。但是就是這麼自然有趣的活動,讓孩子馬上提高興趣,專心學習,並從中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,使每個孩子的潛能都可以發揮。
所以,我們要對戲劇進入教學的觀念重新調整,了解它是協助學習,幫助理解與擴展應用空間的好方法,不僅僅在「戲劇」有它的原本地位,在「教育」方面,更有不可忽視的潛力。
老師可以透過創作性戲劇,將任何有人物、有情境、有衝突、有情節等各種學習的內容,運用五感(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覺)與肢體動作,作全體或局部的呈現;在過程中,學生便要進行理解與應用,老師也隨時給予指導,針對需要調整的地方給予意見,做得好的部分給予鼓勵。
戲劇教學中許多要素,包含指導語以及按步就班的活動設計,以及場地的考量等,都是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的重點。它是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能力,這比「教案設計比賽」、「教學創新活動」更紮實,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。
四、每個人都能快樂的學習
學生和老師,每天的情緒都很快樂、願意挑戰自己的能力、願意面對多變化的環境,班級的氣氛自然好。也許這種班級有些吵,也許老師需要更有耐心的觀察學生與協助學生,但是,這也正是從事教育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。長久以來,我們的教學被簡單化、制約化,教學只有「教,練習,然後考試,算分數」,到大學都是如此。這並不是教育的好現象。
創作性戲劇卻能改變教室的氣氛,讓教師每天都有好心情;有好心情,對學生的指導語自然會較活潑,更可以透過活動,達到理解的的層面。學習可以快樂,但也需要達到學習的效果;寫了一大堆學習單,看起來老師很會設計,學生卻唉聲嘆氣,這不是學習;或是老師想了很多的遊戲讓孩子玩,最後卻本末倒置,孩子只記得遊戲,不記得學習內容,這樣只有「快樂」沒有「學習」,這也是這一波教改的隱憂。
學習本來就可以很快樂,快樂在於理解後的充實與成就感,不是給糖果、給貼紙所造成的。透過創作性戲劇,讓孩子真正享受理解的快樂,發揮自己的潛能,更從中應用所理解的內容,發揮創造力。
曾經有一位美國孩子,跟台灣學生一起上我的文學創作課,他可以聽簡單的中文,但是只會用英文寫作。我們在上課時,運用創作性戲劇,把故事的內容仔細的揣摩一遍,玩了一兩次後,他很開心,也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,最後寫的短文,雖然用的是英文,卻抓住故事的要素,以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。這是學習。
如果孩子都能快樂的學習,教師何樂而不為?
希望大家知道運用創作性戲劇在教育上的意義,以及對於學生學習的幫助,每天都跟孩子一起享受在快樂學習的殿堂,讓生活充滿充實與歡樂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